金丝燕七大种类
淡腰金丝燕:
属雨燕科金丝燕属,别名“戈氏金丝燕”。淡腰金丝燕上体黑褐,头上、两翼和尾羽更加暗浓。裤腰带斑偏淡;下身为灰褐色,羽轴略呈暗褐色。身长约130mm。淡腰金丝燕关键遍布在东南亚地区,包含马来半岛与中南半岛等地域,在我国也是遍布。 栖于山洞外,常在红树林、橡胶林等空中翱翔。以虫类为食,终日顺着海湾、海岛航空捕食飞虫,非常少歇息。
爪哇金丝燕:
雨燕科金丝燕属。上身是深棕色的,头部、翅膀和尾部羽毛更深更厚。皮带斑点较轻,下体呈灰棕色,臀部比其他部位稍轻。尾部稍分叉,翅膀长而窄。喙和脚是黑色的。体长110 ~ 120毫米,体重15 ~ 18克。具有回声定位能力。爪哇金丝燕6个亚种的燕窝均为可食用燕窝。
穴金丝燕:
属雨燕科侏金丝燕属。穴金丝燕后背和屁股有光亮的深褐色,带翠绿色光泽度,有时候看上去满身与冠全是灰黑色。穴金丝燕主要分布于印度尼西亚。
穴金丝燕分布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和龙目岛,有2个亚种:苏门答腊岛金丝燕(C.l.ripleyi),是食用燕窝。
白腹金丝燕:
属雨燕科侏金丝燕属。白腹金丝燕后背和臀部是明亮的蓝黑色。有时看起来全身与冠都是黑色的。胸部黑色,腹部和侧翼白色及边缘有黑色斑点。翼尖圆,后翅黑色。尾部呈圆形,浅凹口有白斑点。体长90~115毫米,声音是柔软的啭鸣声。他们在山林、溪水、小溪和路面上捕获空中的虫类。
大金丝燕:
属雨燕科金丝燕属,别名“黑巢金丝燕”。大金丝燕的羽色上体呈褐至灰黑色,带金丝光泽度,下身灰白色或纯白色。喙细弱,往下弯折;羽翅尖长;通常全是轻捷的鸟儿,身型比家燕小,休重也最轻,雌雄差不多。
大金丝燕遍布在文莱、印尼等东南亚国家。他们的大自然栖息地是亚热带气候或亚热带湿冷的低地山林和山坡地山林,营群栖衣食住行。
大金丝燕大金丝燕能像蝙蝠那么根据回音精准定位法在黑喑的洞窟中随意疾飞。其“声呐”人耳能听到,由頻率为3000~6000hz的“咔嗒”声构成,每秒钟约6次。大金丝燕的巢呈小托座状,有时候有一点儿蕨类和树根,将会粘附在树或峭壁上,但一般设在岩洞或海湾洞窟中。1个鸟群可多大150万只。
印度金丝燕:
属雨燕科金丝燕属。主要分布于印度次大陆及中国的西南地区。关键特点是深棕色的后背,腹腔色调略浅;短而略缩进的尾端。
小灰腰金丝燕:
属雨燕科金丝燕属。主要分布于印度次大陆及中国的西南地区。关键特点是深棕色的后背,腹腔色调略浅;短而略缩进的尾端。
金丝燕燕窝营养成分与鸡蛋对照表
成分 | 燕窝 | 鸡蛋 |
---|---|---|
蛋白质(g/100g) | 58.62 | 13.3 |
能量(kcal/100g) | 440 | 144 |
碳水化合物(g/100g) | 24.62 | 2.8 |
钙(mg/100g) | 710 | 56 |
铁(mg/100g) | 11.4 | 2 |
钾(mg/100g) | 20.8 | 154 |
锌(mg/100g) | 3.8 | 1.1 |
镁(mg/100g) | 180 | 10 |
钠(mg/100g) | 1380 | 31.5 |
铜(mg/100g) | 0.83 | 0.15 |
磷(mg/100g) | 10 | 130 |
唾液酸 (%) | 7~12 | 0.34 |
金丝燕燕窝中最关键的成份是唾液酸(别名燕窝酸),被称作脑黄金,是神经细胞、神经纤维的关键构成,可推动胎宝宝的脑部发育和视网膜的生长发育,燕窝酸的功效可作用于人的大脑细胞质和突显的头部营养元素,可推动人的大脑神经元细胞的信息的传递速率,增强记忆力和智商。
金丝燕生活环境
金丝燕的生活环境和生殖生物学对金丝燕栖息地环境条件的要求,首先,窝洞需要全部黑暗,湿度90%,温度28~30℃,目前金丝燕慢慢从洞燕转变为屋燕(人工养殖)。
金丝燕地理分布
分布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西亚、越南、泰国等热带栖息地的金丝燕,交尾在空中飞翔和巢穴中完成。在该区域,金丝燕产卵前约30天雌雄燕一起筑巢,需约30天,每年4月、8月、12月是金丝燕的产卵高峰期。1年1对金丝燕可产3次卵,每次2枚,卵的孵化期约20天。金丝燕雏鸟孵化出后雌雄金丝燕会一起哺育,约40d后小金丝燕即能自行飞翔觅食,且另行寻找栖息点,不再使用原巢,从筑巢到小金丝燕飞离需约90天。所以采收燕窝并不会造成金丝燕无家可归。
中国燕窝315网(www.yan315.com) 发布者:青青,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yan315.com/view-1442.html